来源:中国医促会妇儿医疗保健分会
导语
在母乳喂养中病毒感染会自愈吗,妈妈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而哺乳期用药一直是妈妈们关心的话题,怕吃错药伤害到宝宝,但不吃药病又不会好,真的很纠结。哺乳期妈妈到底哪些药能吃?哪些药不能吃呢?
哺乳期妈妈禁用的药物
1
红霉素
从乳汁中排泄量较大,静脉滴注时乳汁浓度较血清浓度高4-5倍,从而可对婴儿肝脏产生损害。
2
氯霉素
乳汁中浓度接近于血清浓度的50%,可导致婴儿的骨髓抑制,婴儿的血红蛋白减少,呈贫血状态,严重的可转变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3
安定
婴幼儿对此类药物特别敏感,加之这类药物在婴幼儿、早产儿体内排泄慢可对婴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如可出现呼吸抑制,或表现为体温过低及进食不佳等症状。
4
甲硝唑
可使新生儿出现厌食、呕吐现象。
5
磺胺类药
从乳汁排泄的药量可以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的婴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或者药物从血浆蛋白中置换胆红素而致新生儿黄疸。
6
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
如氟哌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可影响新生儿骨骼发育。
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损伤听神经和肾脏,引起听力障碍和肾脏功能损害。
8
抗甲状腺药物
药物易进入乳汁,可造成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影响智力发育。如甲疏基咪唑(他巴唑) ,抑制婴儿的甲状腺功能。
9
碘及碘化合物
碘主动排泄于乳汁中,可致哺育婴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甲状腺肿。
10
抗肿瘤药物
如环磷酰胺、阿霉素、氨苯喋啶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并有致癌作用。
哺乳期妈妈可用的药物
在病毒感染会自愈吗我国,医生通常会建议,如果有条件,应至少哺乳到宝宝 6 个月;在美国,儿科医师协会推荐妈妈们哺乳到宝宝 1 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时间更长,要到 2 岁。
哺乳期的妈妈也是常人,是常人就有生病的可能,而且由于哺乳等特殊因素存在,可能更容易得某些疾病。
那么哺乳期妈妈在生病如何选择用药呢?
感冒发烧
感冒 90% 以上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在人体内有自然的清除期,人体的免疫系统大概会需要 3~5 天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把病毒从体内清除掉。
在抗体产生的过程中,人体会上调体温对抗病毒,因此发烧是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
病毒感染会自愈吗你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这是普通感冒的基本处理策略。
如果体温 38℃以上难受得厉害,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这两种药。它们是使用最广泛的、最安全的退烧药,哺乳期使用安全。
腹泻
可以先去医院查一下是不是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
如果是的,那医生会判断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并且可以开一些哺乳期可以用的抗生素。
如果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那就对症治疗,比如用蒙脱石散来止泻,用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如果腹泻时间长,还可以服用一些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比如培菲康,这些在哺乳期都是安全的。
补钙
首选的补充方式应该是从饮食中补充,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鱼类以及水果等。
当饮食中不能摄取足够的钙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剂,最经济实惠的碳酸钙就可以,更推荐购买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的药品,通常质量更稳定,药品主管部门的监管也更严格。
一般来说,选择钙剂的时候,不要追求钙片的含钙量特别多,最好选择 100~300 毫克的小量钙片,可以一天两三次、分多次吃。
一次摄入量过多,反而会降低吸收率,而且容易引起便秘。小粒或咀嚼型的钙片,也比大的钙片和胶囊更好吞咽。
另外,维生素 D 能帮助钙吸收和利用重要成分,所以共同补充会更好。
哺乳期用药红绿灯表
总体来说,妈妈用药前,除了看清药物的成分之外,还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药物成分相对单一、复合成分少、相互作用小、便于查明安全性与否的药物。如果拿捏不准,还是要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哦~
温馨提示
1. 有自愈倾向的疾病能不用药就不用药;
2. 患病需要用药时,不要硬扛,尽量避免使用哺乳期不安全的药物,选择安全的药物;
3. 若不得已使用了哺乳期禁用的不安全药物,需要暂停哺乳,可在用药结束5个半衰期后恢复哺乳;
4. 一旦使用药物,要按照成人正常剂量服用,不要随意减量;
5. 尽可能选择单一有效成分的药品,避免复方制剂;
6. 尽可能选用速效剂型而避免缓/控释剂型;
7. 能用外用药解决问题时,不选口服药;
8. 服药时间应该以哺乳后立刻服用为最佳,并适当延迟下次哺乳时间,或者在宝宝最长的一轮睡眠之前服药;
9. 推荐哺乳期妈妈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儿医疗保健分会致力于为广大妇儿医护工作者提供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交流平台,让我们一起关爱妇儿健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