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五项检查解析:核心项目与临床意义详解
19429202025-04-25儿科知识6 浏览
免疫五项检查(IgG、IgA、IgM、补体C3、C4)是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感染、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等疾病的诊断与监测。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五项指标的功能、异常意义及临床应用,帮助读者理解检查结果背后的健康信号,并提供实用建议。
一、免疫五项检查的核心项目与功能
1. 免疫球蛋白G(IgG)

功能: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占75%),能长效中和病毒、细菌和毒素,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力。
增高:提示慢性感染(如肺结核、肝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瘤。
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免疫缺陷病(如Bruton型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亚型意义:IgG1缺乏易引发反复感染,IgG4升高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或IgG4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炎)相关。
2. 免疫球蛋白A(IgA)

功能:作为黏膜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分泌型IgA(sIgA)在呼吸道、消化道抵御病原体入侵。
增高:见于肝硬化、慢性炎症(如湿疹)或IgA型瘤。
降低:与反复呼吸道感染、选择性IgA缺乏症或烧伤相关,严重者需警惕免疫缺陷。
特殊应用:sIgA在病毒治疗(如流感、新冠病毒)中展现中和潜力,与抗感染药物联用可增强疗效。
3. 免疫球蛋白M(IgM)
功能:分子量最大,是感染早期的“急先锋”,激活补体、增强吞噬作用的能力比IgG强500倍以上。
增高:提示急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病或巨球蛋白血症。
降低:见于混合性免疫缺陷、蛋白丢失性肠病或遗传性抗体缺乏症。
特殊疾病:X连锁高IgM血症患者IgM正常或升高,但IgG、IgA显著降低,易反复感染且预后差。
4. 补体C3与C4
功能:补体系统通过“溶菌、调理、趋化”清除病原体,C3和C4是补体经典和旁路途径的核心成分。
增高:急性炎症(如风湿热)、糖尿病或心肌梗死等。
降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肝病或补体过度消耗(如严重感染)。
动态监测:补体水平需结合病程动态观察,单次降低可能因组织坏死释放分解酶,而非免疫缺陷。
二、免疫五项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1. 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感染:IgM升高提示急性感染(如支原体肺炎),IgG升高多见于慢性感染(如结核)。
儿童手足口病:重症患儿IgA降低、IgM/IgG升高,补体C3/C4显著消耗。
2. 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IgG升高,补体C3/C4降低是活动期标志。
类风湿性关节炎:IgG和IgM常同时升高,提示慢性炎症状态。
3. 免疫缺陷与肿瘤
免疫缺陷病:IgG、IgA、IgM全面降低提示严重免疫缺陷(如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多发性瘤:IgG或IgA单克隆性增高需警惕瘤。
4. 其他疾病
肝病:肝硬化患者IgA升高,肝衰竭时IgM/IgG显著增高。
过敏与哮喘:IgA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相关,sIgA缺乏可能加重COPD。
三、给患者的实用建议
1. 检查前准备:
空腹采血,避免剧烈运动或高脂饮食干扰结果。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需提前告知医生。
2. 结果解读:
单项异常:如仅IgM轻度升高,可能为近期感染,无需过度焦虑。
多项异常:IgG、IgA、IgM均降低需排查免疫缺陷;补体降低伴关节痛、皮疹应警惕自身免疫病。
3. 随访与治疗:
免疫缺陷患者可接受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如静注IgG。
自身免疫病需定期监测免疫五项,评估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疗效。
四、检查的局限性与注意事项
年龄差异:儿童免疫球蛋白水平随年龄增长变化,需参考年龄特异性参考值。
综合判断:免疫五项需结合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等检查,避免孤立解读。
动态观察:补体或Ig平在治疗中的波动比单次结果更有意义。
免疫五项检查是连接症状与诊断的“桥梁”,其异常值往往提示潜在疾病线索。通过科学解读与动态监测,患者可更早发现健康问题,医生也能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定期检查、合理干预,是维护免疫系统平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