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临床医院
北京大学临床医院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临床肿瘤学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等二十三家附属、教学医院共同组成。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学科依托临床医院中国抗癌协会,目标培养高层次领军医学人才中国抗癌协会,建设国际一流学科,引领国内临床医学教育。
1
医、教、研优势
以丰厚中国抗癌协会的临床资源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
现拥有5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亚洲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人民医院血液科)、生殖医学中心(北医三院妇产科)。在心脏病介入、肾内科、泌尿外科和男科、骨肿瘤、脊柱外科、复杂肝肾移植、胸外科微创技术、眼底疾病、盆底疾病、不孕不育、妇科肿瘤、胃肠道肿瘤、乳腺肿瘤、淋巴瘤、黑色素瘤、大疱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多个高质量临床研究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对学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以强大的教学实力引领医学人才的培养
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包括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4 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6 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6 人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 人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8 人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35 人
积极推动医学教育改革, 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 国内最早进行临床技能研究生培养(1984年), 最早试点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1986年), 对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抗癌协会;
? 积极参与教育改革, 促进医教协同, 推动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推进临床实践教学综合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与加拿大内科和外科医师学院(RCPSC) 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 并在国家政策和标准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率先进行“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以雄厚的科学研究平台保障学科的引领地位
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
6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4年来,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680余项,经费总额达到7.99亿元。发表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共67项。主办12个国家科技统计源期刊杂志(一本为SCI)。
2
社会贡献
依托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北京大学各临床医院为推进我国医学教育,医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各学科带头人在历届中华医学会各学术分会中共担任主委、副主委120人次,中华医学会学科分会学科组组长、副组长近100人次;努力提升医疗水平,发展特色专科,造福人民,服务社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此诞生。乔杰教授研究团队等共同完成的“利用极体高通量测序结果精确推演母源基因组信息”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部公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北京大学生殖医学研究团队采用单细胞基因组扩增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完成单个卵母细胞极体基因组的高精度测序,确定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同源重组规律,建立世界首个人类女性个人遗传图谱。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被科技部评为“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为植入前胚胎遗传疾病诊断尤其是母源遗传疾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了依据。研究成果的应用将极大提升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有效防止有遗传疾病患儿的出生。
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功攻克在胚胎着床前同时诊断单基因疾病和染色体异常这一难题,建立了胚胎单基因疾病诊断新方法---MARSALA方法。其创新点在于在单细胞水平上,通过一步高通量测序即可检测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和全基因组范围染色体异常,同时完成高精度连锁分析,全面提高诊断的覆盖面和精准性,目前已为50余例夫妇完成胚胎诊断,研究成果于2015年发表在PNAS杂志。随着这一研究成果被世人所认识、推广, 将会为越来越多的遗传病家庭带来福音,团队基于难治性不孕不育诊治问题的临床研究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拥有亚洲最大、世界前五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黄晓军教授研究团队开展的“北京方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在国际享有盛誉。团队完成的“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体系建立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血液病唯一有效的治愈方法,因独生子女政策下同胞供者减少,中华骨髓库库容限制等原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开展受到了移植供者匮乏的限制。
黄晓军教授团队开展并完善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即“北京方案”,获得了和同胞全血移植、骨髓库非血缘移植相同的疗效,超过脐血移植和化疗。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疗效最好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每年完成单倍体移植超过500例,长期生存率超过68%,优于国际著名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如美国MD Anderson,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等.
“北京方案”在国际上同样享有盛誉,该方案被写入 2015 年第五版国际权威教科书《Thomas’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 、 2011 及 2014 年 版《Clinical Transplants》及美国骨髓移植学会继教教材,并在意大利、以色列、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际及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德国 Hangrintinger 教授在《 Blood》撰文评价: “全球 50%以上单倍体移植采用北京大学建立的体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明辉教授带领的肾脏病研究团队在疑难重症肾脏病的诊疗及慢性肾脏病(CKD)的进展防治等领域居于国际前沿地位,团队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在我国的患病率已达10.8%,导致大量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死亡和终末期肾病。
赵明辉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关注这一问题,多年来在CKD的人群防治方面开展了许多实践工作。根据中国人群特征开发肾功能评价公式,研制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尺并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在北京市各区县的社区卫生机构推广使用。建立由三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管的CKD综合防治模式,在北京市2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使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的双向转诊系统。通过协同运作,资源互补的卫生服务模式减少由CKD造成的疾病负担。建立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的在线数据库,在全国39家三级医院推广使用,目前已管理3000余名CKD患者。
研究团队在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肾脏疾病慢性进展的临床防治及机理,肾脏病理学以及肾脏病替代治疗等研究方向已逐渐与国际先进接轨,成为全面发展的国内肾脏病领域主要领军单位之一,业已在国际肾脏病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 2006 年至今在 Lance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等肾病研究领域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临床研究论文。主持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1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4项。近年来本学科共获得部委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在社会精神病学、生物精神病学与临床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儿童精神病学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引领地位。
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缺乏连贯的管理、治疗和康复服务,肇事肇祸案事件时有发生的现状, 2004年,原国家卫生部和财政部启动686项目,旨在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该项目的具体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承担,六院指定专业团队并设立公共卫生事业部。 2015年,该项目进一步在全国设立了40个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提出“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卫生、综治、公安、民政、人保、残联等多部门综合管理”的目标。
截至 2015 年底,项目覆盖全国 31 省(区、市)的 328 个市、州(占全国地级行政区划总数的 98.50%)及 2774 个区、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总数的 97.20%),服务患者近 500 万人,全国参加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各级各类机构 724283 家,人员共计918122 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癌团队依托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预防和干预、临床转化开展全面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胃癌团队建立了中国大规模胃癌多中心研究平台,通过开展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综合治疗新模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倡导规范临床诊疗标准,证实这一新的治疗模式可提高我国进展期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率,改善生存,并有良好的安全性。项目组建立了大规模的胃癌规范手术培训基地及协作平台,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胃癌诊疗规范,用以指导国内胃癌专业的临床工作。同时,建立了我国首个具有长期随访和干预队列的胃癌高发研究现场。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大规模、规范的胃癌样本库,并且主编生物样本库两本专著,为该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操作规范。
通过上述综合防控措施以及相应技术规范、成果的推广,大大地推进了我国胃癌防治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共发表相关论文3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3篇,如: JNCI,Oncogene,Clin Cancer Res,Int J Cancer,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等,总IF值达391.944,核心论文被引1165次,其中他引1094次。这些成果和团队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吴杨奖、美国NIH特别荣誉奖等多个奖项。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